欢迎访问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网站

首页

校园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兴趣小组风采(一)师生协奏“焊”接未来——记学院智能制造系焊接兴趣小组班教师陈生、学生孙汇鑫

发布日期:2021-01-29浏览量:

 

作为学生,在他的眼里,当焊条与铁板接触的时刻,是最愉悦快乐的时刻。此时迸发出的“滋滋滋”的声音,就是最美的天籁之音。“每一寸焊条,都值得好好珍惜,都连接着未来——起弧(引燃电弧)的瞬间,就能找到未来的人生。”

  作为老师,在他的眼里,规范技术的保障、良好的悟性和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是成就一名合格工匠的必备要素。“好的制度是有魂魄的。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就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一所有着优秀管理制度的学校,实则是学生成才的最大保障。”

  他们,老师叫陈生,学生叫孙汇鑫,都来自山东水利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焊接兴趣小组班。


一条喜讯成就学院焊接新高度

今年四月份,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全国各学校尚未开学的情况下,一条喜讯却传回了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学院智能制造系焊接兴趣小组班学生孙汇鑫,在河北廊坊参加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特种设备焊接作业考试,最终从全国1600余人的参考大军中脱颖而出,分别取得“核电级压力容器职业资格证”“管道及压力器职业资格证”,成为20名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的人员之一,从而也成为学院学生获取此证书的第一人。证书作为全国焊接行业内最权威的技术认证,仅在廊坊市与南京市可考取,含金量极高。

“有规划、懂自律、悟性好、能吃苦、惜资源,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谈起孙汇鑫,陈生老师的脸上漾起欣悦的微笑。眼前的他,给人的直观印象是直爽、开朗,还有一种深潜于内的为师者的威严。

作为1984年山东水利技工学校(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前身)的第一批留校毕业生,至今,陈生老师已在学院工作了36个年头。青丝虽染华发,初心依旧如昨。无论是从事水文地质勘探、汽车底盘,还是焊接技术等教学,他一以贯之秉持以爱为源、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精益求精、宁缺勿滥的教学信条,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在社会各领域出彩发光的能工巧匠,更因爱惜才的好口碑,而被学院领导、同事和业内人士点赞。

“近几年来,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招生力度和教学投入,学生接续在各种大赛中争金夺银。作为学院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尤其是作为焊接专业来说,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在行内有这样一句话:5吨焊条才能出一名好焊工。而我则测算过,7根焊条就要耗费1度电。因此,没有一种‘以生为本’的制度保障,没有一种以爱为源助力孩子成才的情怀和格局,学生们能取得如此的成绩,那是断然不可能的。”陈生老师由衷地感慨道。

一种兴趣牵起一段师生不解缘

陈生老师与孙汇鑫的师生缘,源于孙汇鑫对焊接这门技术的浓厚兴趣。

孙汇鑫出生于泰安,他的堂叔是一位在当地焊接行业颇负盛名的技工。受堂叔的影响,他逐渐对焊接这门技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跟随父母来到淄博后,2016年初中毕业时,当他打听到山东水利技师学院有焊接技术培训,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现为机电工程技术系)专业。

“我与陈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2017年暑期。他很热情地和我握手的场景,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也即从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正式跟随陈老师进行学习,一直到现在。”孙汇鑫回顾说。

“在我的印象里,陈老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首先是安全,然后才是技术要素的掌握。而且,陈老师特别注重实践。‘先实践加深对焊接技术的感知,再学理论’是他教学的一大特色。而且,他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实践中的经验,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我们对理论的学习事半功倍。”

谈起陈生老师,孙汇鑫有着太多的话要讲:他不能忘记陈老师指导他进行焊接时,为了让他掌握要领,或拿着他的手,甚至不惜力地抱着他的身体,让他感觉到那犹如父亲一样的深切期望;他不会忘记时不时自陈老师办公室里传来的“小孙过来喝水?焊接温度太高,不喝水,身体会受不了的”那温暖亲切的关怀声;他不能忘记陈老师即使下了班,仍留下来对自己进行指导直至很晚的无私付出……

“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不好好好学习能行吗?”孙汇鑫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那时,陈生老师给他定的任务,是每天焊两块铁板,用150根焊条。可他自己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加50根。于是,只要是在校期间,无论季节的变化,每天早上五点钟,焊接车间就会出现他的身影,直到陈老师上班,他也就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定增的任务数。而后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接着练。尤为可贵的是,每次焊接他从不浪费,每根焊条都是在不足两公分实在不能用了才舍弃,每块铁板都是实在无法进行焊接练习了才更换。

就这样,经三年寒暑的认真学习和艰苦磨砺,孙汇鑫练就了扎实的焊接基本功,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实操经验,诸如他仅凭耳朵听即可判断焊接操作者焊接时电流电压的大小,数值与实际大小上下不会差3度;进车间不看操作者实操,通过看车间上空的光线,即可判断实操者的操作是否合格……怀有金钢钻,可揽瓷器活。今年暑假,他应一施工项目邀请进行焊接工作,到假期返校,他以高质量、高效率的作业水准,赢得了施工方的高度认可,拿到了3万余元的工作报酬,一时在学院,特别是在学生中传为美谈,成为他们身边的榜样和积极对标的对象。

现在的孙汇鑫,每周一、三、五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焊接车间,辅助陈生老师指导学弟们进行焊接学习。当问他已掌握了这么好的技术,且拿到了权威的执业资格证,为什么还留在学校,而不是走出校门赚取高薪或为将来的事业做铺垫时,眼前这个活力敦厚的小伙子一脸真诚地告诉记者:“一日为生,终身为父。没有陈老师的栽培和学院的关爱与支持,我走不到今天这一步。因此,我想在没毕业之前的这段时光,在给予陈老师一些助力的同时,将自己所学尽可能地传授给有志于焊接技术的学弟们。”

一份师生缘,一段佳话传。陈生老师与孙汇鑫的故事,也是学院众多精彩感人的师生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在“以爱为源,因材施教”的教风和“快乐学习,多元发展”的学风浸润下,在“世赛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理念指引下,近年来,学院愈来愈多师生的身影出现在诸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等全国各类权威赛事的领奖台上。他们互尊互爱的人文情怀、刻苦砥砺的专业素养、时不我待的求索精神,正是学院“正道而行,大道至简”的文化主旨的具象映现。

 

 

文字:李光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