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追光而行
——有感于我的《雨巷》听评课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可见,若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必先要得其道。
新学期以来,通过参加部门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雨巷》这篇教学文章集体备课提建议、课堂听课看效果、课后点评促提升等多个环节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控。
以生为本 兴趣引领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含义。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让他对这门课感兴趣。这需要教师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雨巷》作为一首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既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唯美表达方法,又借鉴了西方象征诗派重直觉、多暗示、表现潜意识情绪的创作方法。针对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悟诗歌的思维习惯,在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上有较大的难度和距离的实际,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不同名家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听觉兴趣,让学生在观摩中反复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为了增强吸引力,我还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旗袍的女郎走在曲曲折折的江南小巷作为PPT背景,并配之以《经典咏流传》中同名歌曲《雨巷》烘托气氛。学生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就已经被朦胧、清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可感的。
问题导向 聚焦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本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为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突出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意向、理解作者情感,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了如下问题: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者菊花姑娘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历代诗人在意象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探究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以爱为源 淬炼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虚心求教,努力做一名好老师。部门为了帮助我更快成长,特意组织教师走进我的课堂听课,并专门开展了评课活动。老师们点出了我授课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让我更清晰地明确了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变化,准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淬炼课堂语言,丰富对学生的评价,多肯定多鼓励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莘莘学子,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去雕塑、去帮助每一名学生。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来到水院,我常怀敬畏之心,亦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学院领导对我们新进教职工的培养,为我们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同时,感谢同事们给我的帮助和建议,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追光而行,教无止境。我将不断研究教学,努力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成才和学院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文字: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