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院老师们的教育,孟杰学技能长了本领,获得国赛一等奖,学院发了15000元奖金;到山东水利技师学院上学,我们选对了!”日照东港区三庄镇庞家店子村孟杰的父亲高兴地接过家访老师送来的喜报,自豪地说。
这是2019年学院开展寒假家访送喜报时的一幕场景。
2019年寒假期间,学院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寒假家访送喜报活动,共派出19名教师,到济南、淄博、潍坊、泰安、日照、滨州、菏泽等地,为省内27名获得学院“金牌技能标兵”的同学家庭送去喜报,为村委会(居委会)及原毕业中学送上感谢信,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竞赛彰显特色 家访传递温度
东风只盼开花日,不枉春烛铸玉心。2018年,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坚持世赛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技能竞赛成绩再次创造历史记录,有63人次在28个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项目中获奖,有22人在8个项目中获得一等奖,特别是在第十二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鲁水杯”技能大赛中,学院以1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综合团体第一名。2019年1月4日,学院召开表彰大会,为获奖同学颁发奖金共计331500元,授予45名同学“金牌技能标兵”荣誉称号。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这份荣光,折射着党对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学院对技能特色的执著追求,凝聚着参赛同学的汗水和指导教师的心血。为分享获奖喜悦、倾听家长意见、传递教育温度,学院党委决定利用寒假期间开展送喜报、做家访活动。
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生源分布在省内外,距离学生家庭相对较远;现在通讯技术发达,为什么还要耗时费力去家访?答案只有一个:教育有温度,家校无缝隙。学院的教风是“以爱为源,因材施教”。“以爱为源”就是要求教师对职业要有忠诚的爱,对学生有无私的爱,对学校有眷恋的爱。教师是知识的使者,更是爱的化身。虽然学生放寒假了,但是教育不能出现“真空”,学院和老师的爱不能出现空白。老师登门家访,与学生家长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双向反馈、共话成长,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技能催生动能 选择成就自我
成才的道路千万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家访中老师们了解到,很多同学正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持以之恒地付出努力,靠技能催生新动力,找到自信,实现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东平县石桃源村石中玉的爷爷介绍,石中玉16岁辍学后在北京打工,干过宾馆服务员、洗车工、房产中介,一直找不到明确的人生方向;到学院后,在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2018年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机械识图与CAD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现在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家里了结一桩心事”。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二等奖的黄超群介绍说,自己上初中时很迷茫,整天无所事事,成绩也不理想,不知道以后的人生怎么发展。来到学院后,他对钣金喷漆“着迷”了,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2018年入选了山东省集训队,现在他的目标是“圆世赛梦”,证明自己的实力,为自己和学院争光。
青州市东高村的贾雯霞,是一个做事认真、性格偏内向的孩子。2016年和2017分别参加“水质检测”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比赛获三等奖;2018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鲁水杯”技能大赛水利工程造价获一等奖。家访时老师们开玩笑问她为什么三年参加了三次不同项目的比赛,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为了增加自信。同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家住无棣县埕口镇后程村李倩玉是“高职+技师”班的学生,是第十二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鲁水杯”技能大赛水利工程成图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家访时,李倩玉已经到实习单位开始工作。她父母说,学院让孩子重新找到了自信,更好地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孩子说要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实力,为水院争光。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数学子已经在学院“德能同修、知行合一”的训勉中提升素质,在“严谨严格、唯实唯新”的熏陶中锻炼品格,在“以爱为源、因材施教”的关爱中迅速成长,在“快乐学习、多元发展”的环境中成就自我;学院已为更多的“隐性人才”搭建好舞台,期待更多人从这里找准人生理想,实现人生出彩的目标追求。
好学生好孩子 好身手好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大张旗鼓的家访送喜报活动,是对家长信任学校的反馈,是对学生不甘平凡、技能成才的肯定。所到之处,入眼是乡亲们诚挚的笑脸,入耳是对获奖同学的啧啧称赞,给获奖同学家庭增添了意外的喜悦和自豪。
在淄博市高青县孙汇泉家,年近80岁的汇泉爷爷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欣喜地说:“这几年汇泉的思想觉悟变化太大了,不用我们长辈做思想工作,还常劝说我们要从正面看问题,给我们带来正能量;见到村里人热情有礼貌,俺们全村的人都夸学院教的好,太感谢学院和老师们了!”
孙汇泉是学院水工系学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训练认真刻苦,比赛成绩突出,2018年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现已被一企业“抢”去实习。在学院,像孙汇泉这样表现优秀的同学不是个例。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同学和在学生社团表现突出的同学都成为抢手“香饽饽”,被水发集团、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济南、泰安、烟台等市水文局等单位提前预定,“没毕业就定好工作,家长满意、高兴!”
近年来,学院将“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的“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之一,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的培养目标,开展校内外技能竞赛活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交礼仪及兴趣特长等素质培养,做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观,使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人文素养,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高度赞誉。
宣传扶贫政策 推出逆袭典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消除贫因,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因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学院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技能扶贫。所有学生免三年学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申请国家助学金,期限两年,每年2000元/生。学院主动承担精准技能扶贫工作,将招生就业范围广、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备优良、社会认可度高且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纳入到精准扶贫专业,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本人实行“五免一享”政策,即学院免其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对有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按每生每年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达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
家访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宣传国家和学院的技能扶贫政策措施,积极宣讲获奖学生的逆袭故事。在淄川区张庄村委调研时,村支书告诉老师,全靠党的政策好、学院措施好,孙子仪才有机会继续上学。村支书笑着说,孙子仪国赛获得二等奖,学院发了奖金9000元,村里要再进行奖励,仅靠奖金就已实现“脱贫”;孙子仪是本村靠“技能脱贫”最鲜活的例子,要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多学技能,让村民像孙子仪一样“靠技能发家致富”。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鲁水杯”技能大赛水利工程造价赛项一等奖的招远市大原家村解嘉诚感慨地说,因为家庭贫困,一度觉得自己求学无门,极度焦虑,自卑情绪严重。来学院后,得到老师太多的关心照顾、理解支持,支撑着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取得了进步,“如果不来到学院,自己就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不是口号喊出来的。学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用各项措施充分保障了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机会;并立足学院实际,教育扶贫、技能扶贫,教会学生真才实学,用技能改变命运,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路上一路曙光,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通过家访送喜报活动,老师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家长、同学对学院和老师的期望,感受到学院‘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自己肩上的重任”。
家访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一定要做行动上的“四有好老师”,落实学院党委的号召,砥砺前行、努力奉献,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助力学生的人生更出彩!
孙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