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济南天朗云淡,艳阳高照。学院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方式,将思政课堂开到了展览馆。9月26日,学院组织部分师生代表近120人赴山东博物馆,参观“奋进的山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通过展览来切身感受山东70年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爱国之心。
学院始终重视思政课建设,积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和教育。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负责组织本次活动的学院人事处处长、淄博市思政课孙大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大广说,“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实际,时刻关注学生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以爱为源,守正创新,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有获得感;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功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目标。”
本次成就展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国泰民安”主题大厅和“百废俱兴 艰苦创业”、“勇立潮头 砥砺前行”、“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三个主题展厅,通过典型图片、实物资料、场景还原、动态演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博物馆、展览馆是立体化的思政课,也是现在的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课堂载体。用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红色基因,既“抓眼球”又“触灵魂”,极大提升了思政教学效果。在展厅内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板前,孙大广开展现场教学,加深学生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在“人民楷模”朱彦夫的图片资料前,孙大广向学生讲解了朱彦夫的感人事迹。学生深受感动,表示在学习生活中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自觉向楷模人物对标,把“迎难而上、战天斗地、奋发进取、勇夺胜利”宝贵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主动担当,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展览馆犹如时光隧道,一张张图片展板、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视频资料、一项项互动体验,吸引了师生的目光。在地方文化成就展版块前,带队教师刘子琦结合自身体验,讲述了淄博陶瓷名片文化,激发了学生爱家乡情感。在“宜居城市”的巨幅图像前,学院水利工程系工程造价班的袁昊阳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高速公路纵横齐鲁,国省道路连线织网,动车高铁便捷快速,从家到学校出行非常方便,“作为一名山东人,我真的很自豪!”
本次展览不仅引入博物馆馆藏文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物件等展项,还摆放浪潮云计算、盾构机、智能机器人、磁悬浮列车、复兴号等实物或模型,体现了传统与未来的连接。在智能机器人前,参观的同学正与智能机器人对话。“晚上好”“是不是您没倒过时差呀,现在是上午”,智能机器人风趣幽默的回答逗得同学笑起来。“科技发展进步真是神速,我们若不努力,就被机器人淘汰、更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水利工程系工程造价19131班陈平平同学感慨地说。
展览馆是教室之外的大课堂。“大量的图片视频,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了解了山东的发展历程,知道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变化,对山东的印象更加立体生动,这样的课堂有内容有内涵有温度,震撼内心、直击心灵,我们当然愿意学;也盼望多组织这种实践学习!”参观学习的学生纷纷抢着说。




供稿:孙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