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集训选拔赛“云计算”赛项考核中,信息技术系学生李伟强获得了第3名,比省选拔赛时的成绩提升了三个名次。
“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在李伟强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为促进教学改革、提升竞赛成绩,信息技术系在2017年初,根据第一学期的成绩,结合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推荐,从2016级网络专业班级中遴选出35位同学组成了实验班,为班级每位同学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以供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技能,学习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当时李伟强未能选入实验班,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更加的努力让老师去认可自己。
2018年12月,信息技术系学生付豪代表学院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项目山东省选拔赛决赛“云计算”赛项,并取得了三等奖。赛后,信息技术系及时总结参赛经验,并立即开启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的备赛之旅,李伟强和付豪同时进行“云计算”赛项的备赛训练。付豪的能力在全院师生中都是出了名的,但最终每个项目只能由一名同学参赛。正是李伟强同学的沉稳、执着、心无旁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让指导老师选定了他代表学院参加“云计算”比赛。李伟强没有让老师失望,在省选拔赛中取得了第六名(二等奖)的成绩,并进入省集训队。

集训期间,辅导老师和李伟强同学共同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从英语学习、理论提升、技能训练、身体锻炼到心理辅导,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经常测试到深夜,从网上找教学视频,向专业人士请教。日复一日,直至集训考核,从未间断。
能够进入省集训队已然是质的飞跃,集训考核未能进入国赛,有遗憾、有不甘,也成为新的前进动力。“保一争1”的种子既然种下,我自不惧艰难,跃马扬鞭。
厚积只为等待薄发的时机
李伟强
2016年9月,我来到了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学习。2017年上学期,系里从2016级网络专业挑选了35名同学组建了网络实验班。自己没能选入实验班,感觉很失落,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学习网络。来校前一年的打工经历让我懂得,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只能是廉价的劳动力,只要肯下功夫,自己绝不比实验班的同学差。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倍加努力,利用自习时间反复训练,老师讲的案例做了一遍又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2019年初,孙建伟老师问我想不想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云计算”的比赛,我说想,老师安排我和付豪两个人一起备赛。因为付豪参加了上一届的比赛,比较有经验,我就虚心向他学习请教。每天的自习课我们都泡在实验室里,2019年9月份,我们参加了淄博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项目的比赛,获得了第二名。
临比赛前一个月,突然来通知说用AWS亚马逊的平台比赛。上一届的比赛用的OpenStack,AWS这个平台山东基本上没有人接触过,要训练就要有AWS平台的账号,老师申请了一个AWS中国区的账号,带着我一起从网上找视频资源,一边学习,一边做测试。因为时间比较紧,中午基本不午休,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有时候甚至在实验室里打地铺,直接睡在实验室。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告诉我注意总结,把相关的知识、技能操作做好笔记。现在做的笔记都可以成一本电子书了,也给学弟学妹们积累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省选拔赛,因为理论考核的差距,我只拿到了第6名的成绩,因为上一届比赛是前五名进省集训队,感觉很可惜,因为一个名次和省集训队无缘了。老师告诉我,一切还没有定数,休息整顿一下,继续训练,即使进不了省集训队,对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幸福来得总是那么突然,我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幸运。过年前,老师告诉我“云计算”赛项前七名进入省集训队。得到消息之后我高兴之余,天天训练学习,和老师在网上一起讨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联系高手请教问题,疫情期间参加了云创组织的线上大练兵、以及AWS中国公司组织的线上比赛。
集训队选拔赛的题目有很多是没用过的服务,比赛的过程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好在及时的解决了,最后我取得的第3名的成绩。 训练无疑是辛苦的,但比赛更是残酷的。比赛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事,但并不是让你简简单单地走走过场,而是在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基础上,有所学习,有所积累,从而提升到一定水平,并作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参加的比赛。这次参加比赛已经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让我学会了很多,更让我增长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见识。让我在这整个竞争过程技术视野不断拓展, 自信不断增强, 意志更加坚定。它让我明白了做事细心、稳重的重要性。因为在比赛中哪怕小小的失误也会让你在训练中流下的汗水付诸东流,而留下的也许是没有机会再去弥补的遗憾。它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去把握。
供稿:孙建伟、李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