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一页页尘封的记忆。
档案,是一组组生命的印迹。
档案,是流动的人事在寂静里, 等待开启时光的门——
曾经在我的记忆里,档案好像和我没有关系。上了学才知道,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档案——出生证。到后来的学生手册、每个学期的学生成绩记录,都是档案。参加了工作,才知道档案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留存物件,它记载着我们的人生历程,珍贵,千万不能丢。
学校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尤其是人事档案,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档案相当重要。而且,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也可能是一张纸条一张贺卡。总之,档案无时无刻都会在我们身边产生。
我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多年,遇到很多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查询,查找,认证,都是很急切。使我越发感到档案的重要性,需要系统归纳整理保存,这是人与事的唯一证明和证据。
最近,几个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出现了一些档案问题,最终通过学校档案存底助了他们一臂之力,扭转了乾坤。
200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于2010年12月应征入伍,2012年12月光荣退役,2013年12月安置到当地事业单位工作。在今年招录公务员政审中,个人在校期间的档案找不到了,就去了当地的人社局查询,没有查到。因没有个人档案,是无法报考公务员的。焦急中,他想起了当时的学校辅导员王连军。
当王老师告知我学生情况后,我主动打电话联系学生询问了他当年毕业的情况。如果当年毕业学生有单位就业,个人档案就随本人到单位,没有就业单位,个人档案就在学生毕业两年后,通过机要部门转到学生籍贯地人社局。终于,我在2013年登记的学生档案发走的记录本上找到了该生档案发走的时间及机要号,他据此在当地人社局找到了个人档案。在政审期间,他还要提供学校录取表、高考电子档案等,因为我院存的资料很完整,这些档案都在第一时间找到,并通过顺丰快递及时送到了他手里,使他如愿以偿顺利报名。
有一位学校1958年录取的学生的儿子来校查找父亲当年的档案资料。老人的简介是这样写的:1958年被山东省水利技工学校录取;1959年底被破格提拔为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任教基础课;1961年毕业,因国家困难学生全部被反迁,学校动员老师们支持一线,被安排到本地建筑公司劳动,以后身份就变成了学生。老人的儿子拿来一份文件,是省教育厅《关于对原民办代课教师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鲁教人发[2013〕3号),内容是对60年代初下放的公办教师进行调查摸底,因为老人拿不出在校工作的证明,特让儿子查找当年在校的档案。经过一番仔细查找,我查到了1959年的行政档案,其中有一份上级回复的文件里,批复了我校补充教师队伍的文件,有力证明了老人的身份。看着他儿子激动万分的神情,我也为能帮助他们而由衷高兴。
可见,学校的档案不管是行政档案中的文件、教学档案的制度,还是学生档案的录取表、学籍卡、毕业生成绩等,就连发走学生档案的记录本都要存好,哪怕是一张小纸片、一张照片都是有用的。
曾经来学院检查档案工作的一位省水利厅领导曾经对我说过,收集档案就是档案人的责任心,只要你想收集就有档案。我感到了这句话的沉甸甸的份量。在浩瀚的案卷中寻找历史长河遗落的珠贝,将它们聚集起来,向世人展示历史档案的魅力,这是一件辛苦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为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在这甘苦互见的探索中,我也变得更加充实厚重了,这是我与档案工作深深的缘。
文字 /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