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亦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为探寻黄河文化,
学生组织到开封开展研学
活动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旱灾害频发,因此被称为“中国之忧患”。黄河冲出邙山后,进入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床坡度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沉淀,河床被日渐抬高。河床高悬开封市区地面以上7米至10米,黄河滩面与开封铁塔13米高处水平。因黄河被两岸大堤夹护着从开封城北高处汹涌流过,形似天河,这里就有一个别称“地上悬河”。
滚滚黄河水,年复一年淘尽了东京的铅华,一次又一次淤平了汴梁的故垒。在开封地下3到12米的深处,叠罗汉似的摞着清、明、金、北宋、唐、魏6座城池。数次被黄河洪水淹没,数次又在原址上重建,开封城中轴线一直未曾改变,造就了地上“悬河水”、地下“城摞城”的亘古奇观,这种百折不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开封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

第1站: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位于开封市黄河生态廊道中段,也是开封林公堤的起点。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开封市将林则徐主持修筑的这段河堤命名为“林公堤”,是唯一以历史人物命名的黄河堤防。
1841年,黄河开封段决堤,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受灾区域遍及河南安徽的二十三个州县。虎门销烟功臣、民族英雄林则徐临危受命,昼夜兼程赶往开封决堤现场,林则徐用了半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柳园口合拢,驯服黄河归故道,保住了被水围困八个月的开封城。

胡玉立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开封黄河堤防工程发展史,讲述林则徐的治水故事,学习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情怀。

第二站:黄河险工黑岗口。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黑岗口在黄河防汛历史上以“险”出名,这里流经的黄河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主流摆动较为频繁,极易发生险情。

结合黄河历史警戒水位线,朱培根老师详细讲述黄河南岸形成的一系列险工地段和黑岗口险工的治黄故事。结合引黄闸和涵洞等穿堤等水工建筑物,分析堤防工程、护岸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的作用和意义。

如今的黑岗口已成为展示开封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黑岗口险工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是开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节点工程,在此赏黄河美景、品黄河文化,见证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光辉历程。赵恒祥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沿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开封段)”的生态保护修复的设计理念及规划原则。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此次研学活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治水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加深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同学们的专业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勇挑保护母亲河的使命。